新时代新征程中教育公平的人文关怀与主体性价值

  从宏观上看,主体性视域下教育公平的研究路径是从教育公平的价值论到主体性的认识论★★★,再到价值论与认识论的统一来进行的★,着重分析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在教育公平中的价值与地位,为个体的人在教育公平中的存在寻找合理的位置★★★,对人的主体性进行理论的分析和逻辑的归纳。著作旨在通过对主体性视域下教育公平的研究,进一步确立教育公平中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在教育公平中的地位和他们自身主体性的发展问题,由主体性的扩展到主体间性,拓宽对教育公平主体研究的现实问题和理论视野,对现实中的教育公平问题以主动的回应和深入的思考,体现了作者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情怀与责任担当。因此,《主体性视域下当代中国教育公平研究》一书作为研究教育公平的学术著作,其所选择的研究视角极其独特,其最具魅力的研究之处就在于对教育公平的研究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人文情怀,这是该书极其难能可贵的品质所在★★。

  教育不公种种现象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学术理论界高度关注。如何从理论上深入研究教育公平?如何在实践中为人民提供更加公平的教育★★?如何以理论指导实践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以教育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成为摆在人们面前重要的研究课题。教育公平作为研究对象,其意义一方面来自教育本身的内在价值,另一方面则来自人们对公平的普遍性诉求。

  《主体性视域下当代中国教育公平研究》注重将新时代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置于人的主体性视域中,论述人的主体地位在教育公平中的价值,为人在教育公平之中的存在寻找合理位置,对人的主体性进行理论的分析和逻辑的归纳,以寻求提升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路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当代中国教育公平的基础理论研究,彰显了主体性理论最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内核及其在教育公平领域最富启示性的思想向度,开启了教育公平研究新场域的新探索。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教育公平是教育内在的需要和永恒的追求★。教育公平作为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当今世界的热点难点问题,近些年来愈来愈受到学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秀所著《主体性视域下当代中国教育公平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理论为架构,着重阐发了教育公平在主体性语境中所具有的特殊内涵,充分彰显了主体性理论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中所特有的人文向度与人文内涵,对于推进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思路,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启示★★★。

  总体上看,《主体性视域下当代中国教育公平研究》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共35万字,全书放眼历史、结合古今,内容上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凝聚着对教育现代化新征程中关于“人”的现代化的深深思索★★,蕴含着对教育“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不懈追问。其中★★★,不仅对我国自古代以来的教育公平与人的主体性进行系统论述,而且对国外教育公平与人的主体性演变进行历史的探寻,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公平和人的主体性所呈现的特征★★,从不同角度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理论与教育公平主体及主体性之间的逻辑关系★。本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在实践中考察教育公平★,分别以义务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微观层面的调查研究,以义务教育的教育质量公平和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公平等内容作为具体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历时多年★,倾注心血,坚持不懈探寻教育公平的实践意义★。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一种活动★,对人的主体性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而教育公平对人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决定作用。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公平★?这已成为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本书对于深入反思、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公平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路★,不失为教育公平研究的新尝试★,拓宽了教育公平研究的新型问题域,有效凸显了当代中国教育公平的主体性价值。

  人是教育的起点,人的价值是教育的最高价值★★。培育和发展人的主体性★★★,使之成为新时代现代化发展需要的社会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作为认识论范畴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其活动关系认识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是人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运用自身的本质力量,能动地作用于客体的特征★★,即人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问题,主体性的生成★★★、存在与发展深深根植于作为个体的主体身上,具有广泛的哲学基础。教育公平问题是个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它涉及哲学★、教育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更重要的是,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教育哲学广泛关注的问题。因此,对主体性视域下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理应是个哲学问题★。具体地说,这是教育哲学问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主体在自我丰富和完善过程中与外在客体之间关系逐渐明晰过程,也是主体对自身及周围世界的认知逐渐提升过程。

  促进教育公平,永远在路上★★。教育公平是人类几千年来所追求的教育理想,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价值取向,促进教育公平已成为我国教育现代化新征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特别关注。《主体性视域下当代中国教育公平研究》一书为我们更好研究教育公平提供了更高更好的新起点,开启了教育公平研究的新场域★,让我们更多更深地感受到教育公平的温度与温情★★。(作者韩璞庚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教育公平涉及因素多,贯通各学段,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教育制度、教育体制、教育法律与政策★、政府决策★、财政投入、教学实践等等★,都可能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从社会层面、制度层面★★、政府层面等各种涉及教育公平的外部因素角度研究教育公平问题的较多★★★,而从主体性的视域研究教育公平问题的较为少见★★★。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万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强调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这为当前我国教育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